「植牙好嗎?」專業牙醫帶你了解植牙風險

bloggerconference-image

人工植牙,是多數牙醫師公認,補上缺牙較好的方式。但植牙畢竟是手術,民眾最關心的就是:植牙風險高嗎?該如何避免?有些患者會因為需要承擔植牙風險而懷疑植牙好嗎?如今科技和儀器發達,植牙成功率已達九成,只要知道造成植牙風險的原因,與醫師充分溝通後進行植牙手術。

第一顆人工植牙,是1965年由 Dr.Branemark 於患者口腔種植成功,這項治療發展至今,已超過半個世紀,相關技術如手術方式、植體材料、補骨材料等,已經相當成熟,在全世界的植牙研究與臨床案例中,都沒有發現因植牙引起的全身性疾病,民眾大可放心

只要是開刀就是會有植牙風險。但只要經過適當的治療評估與諮詢程序,醫師都能準確判斷患者狀況,安全地進行手術北大牙醫推薦–北大昕成牙醫診所將談談植牙風險的來源以及植牙好嗎?

植牙風險有哪些?讓我們從評估開始

任何手術都有風險,植牙也屬於手術的一種,但比起其它手術,人工植牙的傷口較小,且對其他器官、組織影響也更少,植牙風險是風險較小的手術

植牙手術過程包含麻醉、翻瓣、種植、縫合,手術前,醫師須縝密評估患者狀況,安排好每個環節,再根據治療計畫執行植牙手術,就可以大幅降低植牙風險。

植牙術前評估

  • 牙周與身體健康狀況
  • 口腔清潔狀況
  • 口腔整體健康評估
  • 植牙區齒槽骨量、上顎竇距離評估

植牙對身體健康的人來說,風險相對較小,而如果身體有以下狀況,務必讓醫師知道:

  • 心血管疾病
  • 高血壓
  • 糖尿病
  • 其它慢性病患者
  • 曾罹患特殊重大疾病,或曾進行重大手術者
  • 懷孕或備孕期婦女

常見植牙風險

  • 上顎植牙:鼻竇穿孔風險
  • 下顎植牙:後牙區容易損傷神經,有嘴唇、半邊舌頭麻痺等風險
  • 植體周圍炎:使細菌侵蝕齒槽骨,導致植牙失敗

該如何降低植牙風險?

只要做到下面幾點,就可以盡量避免植牙風險

一、提高植牙精準度

只要植體植入的的角度、深度與位置拿捏正確,可以避開神經、血管等重要組織,也可以避免鼻竇穿孔,可說是避開植牙風險的成功關鍵

透過斷層掃描等醫學影像設備,醫師可以徹底掌握這些組織的位置,在治療計畫中做好預防措施、避開重要組織,提高植牙成功率。

二、良好的術後保養

植牙並非一勞永逸,必須按照醫師指示,正確地清潔與回診追蹤,才用得長久。

做好日常清潔,可以顧好牙周狀況,有健康的牙周,不僅可以讓植牙穩固,其他自然牙也可以用得更長久。

三、確實告知身體狀況

如前述,有糖尿病、高血壓、骨質疏鬆或其他慢性病、特殊疾病者,因疾病本身或其服用的藥物,使傷口不易癒合、不易止血等影響,這無疑是植牙風險的來源,不適合進行手術

必須事前告知牙醫師,讓牙醫師評估植牙可行性,或可協同專科醫師,讓患者身體狀況控制到適合的狀態後,再進行植牙。

常常被問「植牙好嗎?」,醫師來解答

「植牙好嗎?」是患者最常問的,而被拿來比較的對象,就是牙橋與活動假牙。

牙橋(固定式假牙)

牙橋是運用缺牙處兩側的健康牙齒當作柱子,經適當修磨後,製作一排連在一起的假牙(三顆或以上)套上去,來彌補缺牙。

牙橋有費用較低、不必進行手術避開植牙風險等優點,但寶貴的自然牙也因此被磨掉了,且因補上的牙齒是懸空的,要讓兩側牙齒來承擔咬合力量,若負擔太大可能會產生其它健康狀況。

活動式假牙

活動假牙,是三種治療方式中費用最便宜的,與牙橋一樣不用動刀承擔植牙風險。但活動假牙比較不方便,包括可支撐咬合力道較低、容易脫落,以及飯後須取下清潔、金屬構造露出較不美觀等缺點。

人工植牙

植牙不必依靠兩側牙齒,有獨立的鈦合金植體支撐,可分散咬合力道,相較之下缺點就是需要手術風險與較長的恢復期,且治療費也相對較高。

在大部分情況下,透過人工植牙彌補缺牙,對口腔的長期健康狀況較有利,相對活動假牙、牙橋,植牙是較為妥善的治療

然而,並非每個人都適合植牙,這類患者可以考慮透過活動假牙與牙橋,提供咀嚼機能,恢復生活品質與自信。患者與牙醫師間應妥善溝通,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。

植牙推薦北大昕成牙醫

北大牙醫推薦–北大昕成牙醫診所,由植牙專家盧冠廷醫師領軍植牙團隊,幫無數患者植入新牙,幫助他們恢復自信笑容、享用美食。為了能夠更精準手術,斥資引進X-Guide 4D藍光導航系統,讓植牙誤差降至1度/0.2mm以下,精準度是傳統徒手植牙的10~20倍,大幅提升植牙的精準度與安全性。

如果想了解植牙風險、植牙好嗎相關問題,歡迎撥打北大牙醫推薦–北大昕成牙醫免費預約專線:02-26808059預約諮詢,或填寫【線上諮詢表單】,服務專員將在指定時間回電給您